2023年4月,芬兰正式成为北约的第31个成员国,标志着其长期坚持的中立政策宣告终结。这一决定意味着芬兰放弃了数十年的不结盟立场,转而选择了与西方国家建立军事同盟的道路。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芬兰的外交和安全策略,也反映了其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新定位。
芬兰的领土面积仅为33.8万平方公里,人口稀少,仅有不到600万居民。尽管国家规模不大,芬兰的经济表现却相当出色,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30亿美元。作为北欧地区的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芬兰本应能够享受相对安逸的生活。
二战后,芬兰和瑞典放弃了过去结盟的做法,选择了永久中立的政策。这一转变让两国抓住了发展机遇。它们利用这一政策,积极与苏联开展贸易,成为西方与苏联之间的重要桥梁,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此外,中立政策还让两国大幅削减了国防支出,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民生经济领域,为经济发展赢得了优势。可以说,正是这种中立策略,为芬兰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关键支撑。
随着冷战的落幕,欧洲局势出现了显著转变,其中美国的全球主导意图尤为明显。为了加强对欧洲的控制,美国积极推动北约向东扩展。其实,瑞典和芬兰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表现出加入北约的意愿,当时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已加入该组织。出于对西方孤立的担忧,以及对美国的顾虑,芬兰和瑞典最终决定加入北约,以寻求更大的安全保障。
瑞典和芬兰申请加入北约的意图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有预谋。俄乌战争只是提供了一个表面理由,深层次原因在于西方长期以来的军事同盟思维。这种战略倾向并非偶然,而是美国主导北约持续东扩的自然延伸。实际上,两国加入北约的决策反映了西方阵营对俄罗斯的战略围堵,是美国推进全球军事布局的关键一步。这一进程凸显了西方国家在安全事务上的共同立场,以及他们试图通过军事联盟来巩固地缘政治影响力的长期策略。
芬兰加入北约未必是明智之举,因为其与俄罗斯共享长达1300公里的边界线,这在西方国家中是最长的。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两国始终是地理位置无法改变的邻国。
不出所料,芬兰加入北约后接连遭遇困境,不仅耗费了大量资金,国家安全也面临严重挑战。
2024年2月末,俄总统普京发布指令,成立莫斯科与列宁格勒两大军区。列宁格勒军区覆盖区域最广,囊括俄西部与芬兰交界地带及北极圈区域,并统管北方舰队——俄核威慑的核心力量。此外,俄方计划在邻近芬兰的边境组建多支新军团与作战师,确保随时处于战备状态。
芬兰目前面临国防开支压力,需要将年度军费预算提升至GDP的2%以上。其中大部分资金流向美国,主要用于采购美制武器系统,同时还需支付一定数额的安全保障费用。这种双重支出模式使得芬兰在国防领域对美国形成了较大的经济依赖。
3月1日,芬兰国防部宣布,经国防部长安蒂?哈基宁批准,芬兰国防军与美国达成协议,将采购价值9600万美元的F-35战斗机弹药。这批弹药预计在2024年至2030年间交付。
芬兰虽然仅有550万人口,但在加入北约后,不得不大量采购美国的尖端武器和弹药。然而,这些装备的实际使用权并不在芬兰手中,更像是为美军准备的库存。芬兰自掏腰包,却为美军储备了物资。
芬兰加入北约不仅无法增强自身的安全保障,反而可能在与俄罗斯的潜在冲突中首当其冲,面临的危险显著上升。如果芬兰执意将俄罗斯视为对手,俄罗斯必然会扮演一个令芬兰深感畏惧的强敌角色。